中智行发布5GAI技术路线,领跑中国无人驾驶共享经济
2018年6月,中智行在南京成立,三位创始人率领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年轻团队,迈向了自动驾驶领域。中智行联合发起人兼总经理陈章宁表示,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,如何差异化发展是企业建立之初,重点考量的问题。2019年6月,中智行成立一周年。此时的中智行,已将差异化落脚点定位于“5G”+“AI”+“共享经济”+“自动驾驶”四位一体协同发展。
超前的市场定位
无人驾驶的未来一定是共享经济,以此为出发点,中智行将市场定位于基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出行服务,即自动驾驶市场上的“滴滴”。“想象一下,当你需要出行的时候,利用中智行配套APP,可以叫来一辆无人驾驶车辆,它按照规划的最优路线,安全地将乘客送到目的地,再也不用担心司机和乘客之间互相伤害。并且它也不需要占用停车位,即达即走。”中智行技术副总裁兼技术委员会轮值主席张振林对记者说。
中智行技术副总裁兼技术委员会轮值主席张振林
“我们的自动驾驶叫车APP与滴滴的叫车软件还是有一些不同,我们加入了很多高科技的惊喜在里面。”张振林并未透漏更多细节,据记者现场了解,该APP目前已经成功开发,并且在中智行南京自动驾驶测试场投入使用。“不久的将来,中智行APP会正式推向公众。”张振林说。
无人驾驶出租车,是未来分时租赁、网约车的主流载体,定制化共享出行车辆公司也将逐渐显现,中智行已然成为了国内最早的一批。作为行业的探索者,中智行所要面对的并不仅限于技术难关,同样还有如何将产业进行融合。“目前AI只能做到三大产业融合,即汽车产业、AI产业以及出行产业。但是,自动驾驶产业与三大产业要如何融合呢?答案便是中智行的5GAI技术路线,完美的融合四大产业。”陈章宁说。
中智行联合发起人兼总经理陈章宁
好玩的5GAI
6月6日,中智行正式宣布“中国5GAI新一代无人驾驶战略”——通过5G和AI交互,实现更深度的产业融合。简单来说,就是利用5G,扩大自动驾驶车辆采集信息范围,再通过相关算法,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、便捷性以及实时性。
自动驾驶离不开对周围环境的数据捕捉。传统自动驾驶通过车身的激光雷达、摄像头、毫米波雷达、高精度GPS等采集周边信息数据,并以此数据为基础,计算车辆行驶参数。但目前业界传感器能力有限,例如百度阿波罗大巴测试范围只有30m、特斯拉Autopilot在雷雨天气感测能力大幅下跌。为了弥补车身传感器的不足,多维度融合成为自动驾驶捕捉数据的一种趋势。
所谓多维度感知,是指在车身传感器基础之上,与其他技术相结合,将自动驾驶感测范围扩大化。例如精度地图,当100公里以外出现塌方等交通障碍时,自动驾驶车身传感器因其感测范围受限而不能及时调整路线。但是,若与精度地图结合,就可以实时掌握路况信息。
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5G的高速率传输。不论是地图还是传感器,都要尽可能快的为自动驾驶车辆传送数据,供其决策。中智行5GAI便是实现“多维度融合”的一种基础,解除车身传感器的限制,全方位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实时信息。
“5GAI能够做到传统车身传感器不能完成的功能。”张振林说。
中智行联合发起人兼总经理陈章宁在会场进行解说
商用定于2022年
2018年9月2日,中智行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驾驶车实现路测。同年11月15日,中智行第二款车型——基于红旗H7的无人驾驶车实现开放道路路测。2019年5月30日,中智行与南京联通达成5G与无人驾驶战略合作。博鳌亚洲论坛期间,中智行受邀成为现场无人驾驶动态接驳车辆。在人才方面,中智行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约,成立产学研一体的“南航·中智行人工智能研究院”。并在深圳建立研发中心,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生态系统。
据记者现场了解,中智行目前有三个研发基地,分别是南京、深圳、上海。在南京、海南、长春,中智行已经开展了5GAI无人驾驶路侧。对于一个1周岁的初创公司,中智行成绩斐然。但很明显,中智行并不想止步于此。陈章宁向记者介绍了中智行未来发展路线图,预计于2022年完成大规模应用突破,实现真正的商用落地。“我们会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下一步的技术突破,计划于2021年完成阶段性商用落地,到2022年,5G或者AI爆发之时,我们完成大规模应用落地。”张振林说。
责任编辑:顾鸿儒